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通化葡萄酒包装的发展(通化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2023-10-22 08:39 来源:网络 点击:

通化葡萄酒包装的发展(通化葡萄酒产业发展现状)

通化葡萄酒包装的发展,从一开始的简单的纸箱包装,到现在的各种酒瓶包装,都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包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所以就会选择一些快递来进行寄送。但是在快递行业中,有一个职业是是非常特殊的,那就是快递员。因为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快递,所以在工作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

上个世纪50至60年代,通化葡萄酒曾在国内市场上占据半壁江山,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获得巴拿马食品博览会银奖,享誉全国,驰名中外。它是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800人宴会唯一品牌葡萄酒,也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等贵宾访华指定用酒,有着"红色国酒"和"国庆酒"的美誉。朱德、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先后到原通化葡萄酒厂视察,并亲笔为通化葡萄酒题词。

酒以城名,城以酒传。一代又一代通葡人的奋勇拼搏,已将通化葡萄酒产业打造成为集"高效农业、绿色工业、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为一体的产业综合体,"红色国酒"在世界各个角落飘散着中国味道,绽放着中国光芒。日前,记者采访了原通化葡萄酒厂党委书记、通化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丁万林,再次品读通化葡萄酒这张雄浑大气的"城市名片"。

一部"红色"时间简史

从1937年成立至今,作为中国最早的葡萄酒生产商之一,通化葡萄酒厂携手通化葡萄酒见证着现代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通化葡萄酒迎来了它一个又一个巅峰时刻。

1949年9月30日,通化葡萄酒成为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宴会用酒。

1949年10月1日,通化葡萄酒成为开国大典宴会专用酒。

1954年,通化葡萄酒成为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国礼用酒。

1954年至1960年期间,通化葡萄酒出口到7个国家,新中国第一瓶干酒在通化葡萄酒厂诞生。

1957年,通化葡萄酒全年出口1726吨,创汇金额达224.8万美元。

1959年5月12日,通化葡萄酒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国宴用酒,周恩来总理特将此酒命名为"国庆"酒。

1972年,通化葡萄酒作为尼克松总统访华指定用酒。

1982年,通化葡萄酒作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指定用酒。

2000年,王光远先生创立了通化通天酒业有限公司。

2001年1月15日,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1年2月,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中国首款"雅士樽"牌冰葡萄酒。

2006年,"国宴1959"在国际烈酒、葡萄酒挑战赛(IWC)中荣获1金4银5项大奖,确立了通化葡萄酒的世界高度。

岁月赋予了不可复制的传奇风情让通化葡萄酒成为中国红酒的代表,每一个酒种背后的故事,都是通葡人对中国葡萄酒品质孜孜探索的真实写照,这也是通化葡萄酒绵延81年的成长动力。

"开国1949",为新中国的成立干杯!1949年秋天,战火刚刚散去,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召开。9月30日会议闭幕,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的宴会上,散发着浓郁酒香的通化葡萄酒开始了它"红色国酒"的传奇。10月1日,伴随着天安门城楼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开国第一宴"洋溢着举国欢腾的喜庆气氛,通化葡萄酒成为国宴中最亮丽的一抹红色。

"国宴1959",为祖国繁荣昌盛干杯!1959年4月,通化葡萄酒厂接到生产共和国10周年大庆宴会用酒通知。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工厂全力优化精华配方,严选优质野生山葡萄原料,加工了1万箱通化葡萄酒。1959年国庆,人民大会堂举行了5000人的盛大国庆招待会。席间,周恩来总理亲自将这款酒命名为"国庆酒"。

"开天1969",为祖国国防事业干杯!在庆功宴会上,品尝着熟悉的通化葡萄酒,李四光和钱三强眼前又浮现出那难忘的一幕:"1955年1月15日,在第一次专门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结束后,毛主席举起满杯的通化葡萄酒起身大声说道: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干杯!"

"开放1979",为祖国改革开放干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30华诞的庆典上,邓小平与国家领导人品着通化葡萄酒,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重大决策进行着深入细致的思考。

酒厂回到人民怀抱

通化葡萄酒株式会社是伪满时期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年产山葡萄酒近40吨,有工人100余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还疯狂地掠夺东北丰富的资源。长白山区漫山遍野生长着色泽紫黑、清香袭人的野葡萄,东三洋行的日本人垂涎欲滴,决定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在长白山西麓的东边道首府通化,建立一个酿造葡萄酒的工厂。但东三洋行没有酿酒技师,独立办厂有困难,中岛右仲就请求和他有亲戚关系的吉林蛟河饭岛农场场长饭岛庆三与之合作。

1938年冬,东三洋行与饭岛农场在奉天(沈阳)举办了"预备合作葡萄酒会谈", 达成了在通化共同建设葡萄酒厂的协议。

1939年3月,木下到通化赴任,先开办了东三洋行通化支店,之后木下看中了二道河子东沿,现东昌区兹生胡同附近大地主陈省三的一块有8000平方米的地块,并全部购置了下来,在东南端划出了400多平方米,建了葡萄酒厂房。

1940年9月1日,通化葡萄酒酿造公司开业,满载着山葡萄的马车、卡车从临江、辑安(集安)、柳河源源而来,头一年的收集量就达到了900石(45吨)。饭岛诚利用长白山区独特地理环境孕育出的优质野生山葡萄制作原酒,研制出了通化葡萄酒酿造公司第一个品种——T牌通化葡萄酒。秋天,通化葡萄酒酿造公司在抚顺东三洋行总店举行了首次发卖仪式,这一年共生产了30多吨,产品畅销东北和日本。

通化山葡萄资源之丰富,产品销售形势之好,远远超出了日本资方的预想,于是中岛右仲打算扩建酒厂。1941年5月,新厂厂址选定在通化城东郊的浑江南岸。1942年,新酒厂落成后,除葡萄酒外,还生产了白兰地,年产量30吨。

1945年8月中旬,苏联红军和东北抗日联军收复了中国东北沦陷区战略要点上的54座大中城市,其中就包括通化市。酒厂的日本人被抓走了,人民政府还没成立,酒厂处于无政府状态。这期间,石人、砟子、"满铁"等原由日本人经营的矿山、企业也都停工了,大批煤矿、铁矿和铁路工人都涌到了通化,他们为了生计进城找活干,其中有近千人来到酒厂附近投亲靠友,有的还住进了酒厂。

为了在人民政权接收前保护好工厂,随时能恢复生产,老工人闫殿祥领头组织了工人护厂队。

通化专员公署成立后,按着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精神,对日伪经营的工矿企业进行接收,通化葡萄酒厂是第一批接收的工厂。1945年9月末,通化民主政府派干部接收了通化葡萄酒厂, 任命冯其昌为酒厂经理,王宜(女)为协理员。

冯其昌是工人出身,当过厂长,对工厂工作很熟悉,很快恢复了生产。

天亮了,解放了。酒厂真正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工人成了酒厂的主人。

踏上产业振兴之路

丁万林告诉记者,自然,是最好的酿造师。深受上天眷顾的自然原生葡萄,在黄金地域和贴心气候的关爱下,经历完生长、开花、结果、成熟的自然历程后,再进入复原自然的榨汁、发酵、陈酿等工序,最终成为一瓶瓶散发着自然氤氲香气的通化葡萄酒,犹如一首吟咏80年的自然风情诗,唇齿生香而陶醉于心。

北纬41°崛起了一条世界著名的葡萄产区链,通化葡萄酒就是这个链条上最具特色的一种酒。让它傲视群雄的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寒凉带自然原生葡萄品种。

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位于集安市的鸭绿江河谷曾是满清皇家禁苑,这片神秘的土地,拥有悠然天成的山水地貌、湿润清冽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以及石灰石、火山土、黏土成分为主的土地结构。充足的阳光,适宜适时的降水,干爽的流动空气,昼夜温差极大的林间气候,绿色山林,腐叶沃土以及山涧泉水,为野生山葡萄的内在营养和功能性物质的积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特殊的生态环境。在柳河县,种植山葡萄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时期。这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潮湿多雨,秋季温顺凉爽,年平均日照2479小时,年均降水量736毫米。这里的葡萄,除为皇家"供鲜"之外,多为庭院作坊式酿酒原料,其手工栽培种植技术和酿酒工艺一直流传至今。

每一个酿造细节都是科学与文化的结晶。长白山野生山葡萄酒手工酿造技艺源远流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今天在酿酒生产工艺方面,保留了原始的野生山葡萄手工采摘工艺,坚持了传统的葡萄木槽手工破碎工艺。果浆不加辅助材料,自然发酵,保证符合酿酒质量标准。此外,还有机地溶合了橡木味道,酿制出的葡萄酒口感醇美、香气浓郁,包含着酿酒人的灵性和情感,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当下,通化葡萄酒以长白山野生山葡萄的独特品质,继承和发扬百年传统技艺,结合现代先进工艺,从葡萄采摘到原酒酿造,从酒品灌装到仓储运输,在严格的监控程序和质量管理下,生产的每一款葡萄酒,无论从色泽、香气还是酸甜度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保留了野生山葡萄酒原有的营养成分,经科学检测是欧亚葡萄品种的2—3倍。

在历史的光环和大自然的馈赠下,通化葡萄酒产业正踏上振兴之路。如今,通化市葡萄酒生产企业67户,自有葡萄种植面积1.17万亩,生产线103条,产量5.8余万吨。其中,经过QS认证的企业49户,产量4.6余万吨;规模以上生产企业10户,产量26728吨。

一杯通化葡萄酒凝聚了通葡人的坚守,81年积淀的不止是情怀,更是传承。

参考资料:《通化往事》《国色方醴》等

图片来源:本版图片由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编辑:琳禾

作者:吉林日全媒体报记者 毕玮琳 裴虹荐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