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赤城县“东路梆子”杂谈

2023-12-10 20:29 来源:网络 点击:

赤城县“东路梆子”杂谈

名伶荟萃 源远流长

---赤城县“东路梆子”杂谈

马献忠 搜集整理

赤城县南为京畿边陲,北临坝上草原,东连热河西接张垣,自古便为兵家重地,行商古道。境内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影响,戏剧业在这里也十分兴旺,晋剧、评剧、京剧等均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其中山西梆子占的位置尤为重要,成为北方“戏窝子”之..。

赤城“东路梆子”属晋剧,区别于蒲剧、中、北路梆子及上党梆子等晋剧流派,其唱腔“粗扩、激昂、梗直、宏亮,”缺少了山西的“醋味”,略带“侉音”。形成时期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在此稍前,明王朝从山西移民,充实塞外,本地居民多迁徙者。至万历年间,山西人王崇古总督宣(化)火(同),引入蒲剧,移民听到乡音,喜爱有加,逐渐本地区也开始组织个人社团,上演剧目,日久与当地文化、语言融为一体,发展演变为带“蒲白”的本地化晋剧,又称“东路梆子”。

据《“东路梆子”说》记载:东路梆子流布于张家口东部地区,即龙门(今龙关)、赤城、独石口、赵川、怀来、涿鹿、延庆、丰宁、狼山等地。

“东路梆子”传入赤城、龙关一带当在清朝中后期。有资可考的最早的戏班是“云州红班”。据《塞北戏剧异闻》记载:“......以云州红所成之班为较佳,云州红为张姓,弟兄三人,云州红居长,其二弟为大黑,三弟为武旦,班中角色不多,但演戏尚肯卖力,东路颇受欢迎。此班北至独石口,南至延庆州、常川轮流演唱,以弟兄合演《战北原》、《演火棍》等戏为著名”。

嘉庆年间,独石口协副将黄继澄(福建人)为世袭一等海湾公,后升宣府镇总兵,作寿演戏,所招即有“云州红斑”,公爵颇嗜武戏,每演一出,动辄赏银十两,故独石口有谚云:黄公爷看武戏—给他十两。

嘉庆之后,“东路梆子”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各地纷纷修筑戏台,邀班请角,赤城乡老幼屯村的古戏台墙壁上书,“常胜班蔚州双塔耿、同治元年在此一乐也”:“二月二十八、末:白子陈、宜兰阁,起,点翠镯、梵王宫、赤城常胜庄,同治元年二月二十九日”:“京都班在此一乐也。”等墨迹,显而易见此时戏班已常在赤城演出,所书剧名作为东路梆子剧目,在建国后仍常常上演。光绪之后,舞台题壁明显增多,达30余处。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赤城地属“东路梆子”势力范围,别的剧种较少涉足,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前后。

“东路梆子”在赤城一带能够迅速发展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独石口、赤城、雅鸭等地是沟通南北、东西的贸易集散地,工商业尤其是商业较为发达,历史上流动人口很多,各地戏班名伶沿此古道,在“早码头”上献艺,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则安家立业,搭班传艺,带动当地戏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光绪末年,赤城县出了个名震塞外的戏班,这就是“锦屏班”。时张家口地区有三个大戏班最为著名,其中以怀来“狼山班”规模名气最大,其次是赤城“锦屏班”,再次“黄英班”。

“锦屏班”是“东路梆子”大社班之一。成戏地点在赤城县雕碧向阳村。此班由“春宝子”的“合顺班”、“三尺黑”的“福顺班”和“割肉红”的“玉顺班”联合组成,班主为“春宝子”、“金豁子”。“锦屏班”内,名伶荟萃,除“春宝子”等老一一代角外,还培养出一批后生晚辈,形成了以后演出多以童伶为主的格局。

“春宝子”,原名王福仲,道光末年生,民国初去世,享年68岁,赤城县雕鹗向阳村人,父母皆系庄户人家。“春宝子”幼年学戏,工武生,出师后赴蔚州(今蔚县)搭班多年,并在该地成家,后携妻回归故里,邀角教徒弟,先成“大班”,后又在本村立“小班”打娃娃。

“春宝子”艺名“活猴”。有一次在猫峪唱《金刀阵》,他饰美猴王孙悟空,一条金箍棒耍得令人眼花缭乱,一个“出手花”金箍棒飞上半空,不偏不倚正落在二梁之上,他一边走身段一边翻跟头,冷眼观看棒什么时候落下来,一连翻了十余个跟头之后,原地窜起一个大跟头,在半空中接住即将落下的如意金箍棒,跟头落地,棒也到手,全场观众看得目蹬口呆,反应过来后,满堂喝采。“春宝子”年轻时外出搭班,人家看他不起,一日上戏《白水滩》他找头牌刀马过戏,头牌刀马蔑视地说:“台上见”。春宝子心中气愤,座劲要和他较量较量。上场后,饰十一郎的“春宝子”与刀马旦开打,刀马旦武功过人,而春宝子更胜一筹,打得刀马旦招架不住,连连后退,下台后口称“师傅”,赔礼道歉。众多演员也心悦诚服,“春宝子”在戏班占住了脚。还有一次演《盗银壶》,他在原地连翻二十多个小翻,还窜到二米多高的三张桌子之上,走汗水,然后一个云里翻,高高飘起,轻轻落下,动作敏捷,姿态潇洒,如落二两棉花之上,悄然无声,观众为之赞叹不已。

“金豁子”,原名安世金,是“春宝子”的同科师兄弟,工刀马,赤城县云州夏家村人。

“三尺黑”,姓赵,与“春宝子”同籍,唱花脸,因其身材矮小,上台须穿七寸厚的高靴,故得“三尺黑”之名。也是“春宝子”的师兄弟。此人博闻强记,腹内戏文颇多,花脸门文武全能。后脱离“锦屏班”,另立一班,自任班主。

“割肉红”,原名王玉亮,向阳村人,从师其父学戏,工武生,擅长演猴戏,拿手的是《金刀阵》《悟空出世》小的美猴王。此君性格豪放,江湖义气较重,曾与人赌钱,割肉相押,遂得艺名。

“锦屏班”串演武戏,风格独特,在张家口、宣化等地影响很大。据老艺人回忆,该班首次进门演出时,先在宣化露戏,自号小京班,盖“锦屏班”乃“京屏班”之音同、字异也,因班内以童伶为主,实为小班,故称小京班。揽头彭云贵,将戏文写在宜化北门外庙宇之上,戏班到后,社首见其行头褴褛,大为不悦,不准上台演出,也不给开饭。无奈之余,“春宝子”带全班给财主拔了四十亩胡麻以挣钱糊口。班主知不可久为,自断生计,与社首商议,暂借高桌三张,椅子两把,在庙会打地摊卖艺,议定若唱不好,马上就走。当即演了一出《朝金鼎》(周仓捉鱼精之神话武戏),精湛的武功不仅轰动了“龙天庙会”,也震动了宣化府,从此台口不断,供不应求,把宣化“上谷园”的座也给拉了一空,由此得浑名“撞倒园”。到了张家口,更是红极一时。吴闰青先生在《寒北戏剧异间》中这样记载,“秦班在时不重武戏,因“狼山”、“锦屏”两班来上,颇演武戏,以至园子戏大有相形见绌之势......于是张垣戏风为之一变。”

除“锦屏班”之外,赤城境内还有许多社班,多达二十余个,现介绍其中主要的几个。

(一)、蔡老疙瘩班,班主蔡老疙瘩,水县蔡庄子人,家道殷富,兄弟三人皆好戏。大哥蔡德义,打手锣;二哥蔡德美,旦角,艺名“脓带旦”,蔡为三弟,二十八岁时卖了房子和地产,买行头戏具成戏。自光绪初年成戏至民国五年,长达三十余年,徒弟以“玉”字起名。其中出色的有“假盖天红”,“咬牙黑”,“狗儿红”等,在赤城、独石口均有名气。

(二)、吴祥班,成戏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地点龙门所朱家庙。吴祥本人为青衣、小旦,嗓子好,道字真,跷子踩得也很出色,擅演的戏有《走雪山》、《玉虎坠》、《女忠孝》、《万寿庵》、《红霞关》等。其戏班中名师有“二八调”,黄万英、吴禄。在众多徒弟中,以“五红”“刀马四子”最为出色。“刀马四子”原名郭寿山,工刀马、小旦,因唱《金铃寺》走红,艺名“金铃黑”,以演袍带戏为佳,独具一格,其姓名被收入中国艺术家辞典。

(三)、李老班,班主姓李,成戏时间在清末民国初,本人有一身好武艺,家道破败后成戏班。他的班中有“秃红”、“九岁红”、“咬牙黑”、“虾米红”等名角。民国十一年,李老班赴大同演出,被人扣了戏箱,气急交加,病死他乡,时年60余岁。

(四)、范明成班,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张家窑成戏,班主范明成,住他戏班的角有:绰号“代州旦”的王喜顺,架子生杜林,王喜顺的徒弟“六岁旦”等人。

(五)、义和班班主为王清明,张文吉。王清明即“代州旦”的徒弟“六岁红”,他十七、八岁时已是赤城、龙关、独石口、丰宁一带的名角,文武兼能。1978年病死大柏老,时年79岁。张文吉,独石口人,学青衣,是赤城一带头牌青衣,以票友身份“下海”,后使计驱走“六岁红”,独占戏班,1953年曾参加赤城晋剧团当教师,后下放回乡。

(六)、双罗班,原来在延庆、丰宁一带唱戏。光绪二十七年率班到赤城,与样田郭家屯财主郭秀才合伙成戏,改唱东路梆子。他班中的角有:玻璃翠,花旦,平端,青衣;小拴子,刀马花旦等。

(七)、德胜戏班,班主为堂兄弟三人,成戏地点在汤池口,戏班采用聘角演戏的办法。由于三位班主义气过人,从不亏待角儿,故人称“仁义班主”。

(八)、朱魁戏班,班主朱魁是龙关朱家营人,学青衣,功好,在赤城一龙关,带较有影响。后死于狱中。

除上述外,还有朱成宝戏班,薛春善戏班、周义戏班,董政戏班等。

名伶是戏班的台柱,戏剧的发展过程实际也就是名伶的成长过程。在东路梆子长达近百年的发展进程中,为龙关、赤城造就了一批名角,长江后浪推前浪,除“春宝子”等老一辈的名伶外,一些新秀也崭路头角,大有后来居上的气势。

童伶的成长是极艰辛的。入科班后,先要与班主或师傅签合同,3~6年不等,其中有酬谢师父1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吊嗓子,喊嗓子。练功,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拿大顶,翻跟头。到了晚上,还得排戏,生活清苦,但练功不辍,还常遭师父打骂。但一旦出师,在戏台上唱红,就成了终生享用不尽的资本。

皇甫忠,赤城雕鹗下虎村人。生了1879年,幼年家贫,九岁入“福顺班”,十五岁出科,工省衣、小旦、刀马,艺名“白旋风”。他扮相秀丽,跷功好,天生一付好嗓子。十八岁随师入京演出,被太监李连英相中,召入宫中唱过御戏,当时北京城以艺名“三盏灯”的旦角最为走红,而皇甫忠到京后,时人以为他比“三盏灯”唱的还好,故得艺名“白旋风”,意为来了一阵旋风吹灭了三盏灯之意。1912年由京返乡,先住张垣“玉顺班”,后进宣化“满敖子戏班”。因其自京带回许多金银财宝,其胞弟见财起意,乘其兄在小城湾唱戏病卧于床之际,勾结坏人暗害其兄,时年43岁。他的演出本现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梅兰芳先生捐献)。

皇甫斌,艺名“玉石娃娃”,雕鹗下虎村人,工刀马、小旦。九岁时父母双亡,由堂兄“白旋风”之妻收养,后入“锦屏班”,学戏《汴梁图》、《国公图》、《烈火旗》等。一次随班到张家口演出时,得罪了当地居民,被坏人勾结土匪抢走,卖给了地主老财,“玉石娃娃”不吃不喝,执意还要学戏,财主送他到“旧园”,学戏多年,后随“白旋风”入京都进皇宫演过御戏。据戏剧界老前辈刘明山(绰号“五月鲜”),回忆他在张家口演出情形时说:“福玉(即皇甫斌,是“福”字辈徒弟)演《拜寿图》的小旦,唱“打碎风冠扯凤衣”一句,他的凤衣里面是两个扇,解开疙瘩,用手一撑一抖,凤衣就变成了披。演《汴梁图》唱流水板时,纵身一跳盘坐在椅子上,露出跷子,动作利落好看”。皇甫斌1947年病逝于故里,终年67岁。

王玉山,艺名“九岁红”,赤城猫峪人。学架子红,九岁便能登台唱戏,除本工外,刀马、小旦、黑、丑全能唱。后流落北京,被“皮硝李”认为干儿子,领入宫中侍候他,为其制做行头。后春宝子领班进京,将其领出。一次,“锦屏班”在京演出,得罪了当地人,图谋抢其戏箱,“春宝子”让“九岁红”入宫去找干爹,西太后慈禧赐戏班一对宫灯,才得以脱身。建国后,“九岁红”病逝家乡,年73岁。

福顺,安世金之子,猫峪村人,工小生。擅演穷书生,他的戏有《坐窑》、《拾金不昧》、《狄青借衣》等。晚年与“秃红”、“咬牙黑”合演一出《渭水河》,三人合起来二百二十多岁,给人们留了深刻记忆。

刘福云,人称“小刘生”,雕鹗向阳村人,学刀马,后改武生,相貌俊秀,武功极好。在《平江南》中饰武松,表演出众,受到吴闰青先生赞誉。

“活屁股丑”,也是“福”字辈徒弟,小名楞墩,龙关方家沟村人,工武丑。驰誉龙、赤及涿鹿等地。

还有一些名伶,有的艺惊京都,有的名震张垣,在东路享有盛誉。

东路梆子在赤城上演的主要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有:《金刀阵》、《悟空出世》、《天台山》、《水帘洞》、《金钱豹》、《瓷银壶》、《白水滩》、《黄鹤楼》、《朝金鼎》、《马方困城》、《杀府走边》、《雁塔寺》、《五雷阵》、《天剑图》、《平黄梁》、《反苏州》、《反延安》、《出庆阳》、《高平关》、《献龙图》、《下江南》(又名《平方腊》)、《三搜府》、《顶灯》、《坐窑》、《折挂斧》、《狄青借衣》、《拾金不昧》、《活捉三郎》、《宁武关》、《麒麟山》、《拜寿图》、《汴梁图》、《国公图》、《烈火旗》、《上天台》、《宫门挂带》、《黄沙岭》、《白虎鞭》、《下河东》、《金沙滩》、《困冰山》、《春秋笔》、《走雪山》、《玉虎坠》、《女忠孝》、《万寿庵》、《红霞关》、《空城计》、《打金枝》、《牧羊卷》、《采花赶府》、《大正宫》、《二进宫》、《金铃寺》、《取罗成》、《梵王宫》、《双玉镯》、《红梅阁》、《断桥》、《破洪州》、《算粮登殿》、《醉写》、《斩子》、《四郎探母》、《芦花计》、《教子》、《赠绨袍》、《三岔口》、《九龙杯》、《神书剑》、《吉星台》、《双凤彩》、《阴阳关》、《饮马川》、《东昌府》、《古城会》、《逼宫》、《杀四门》、《反大同》、《八大拿》、《黄河阵》《长龙岭》、《铁公鸡》、《杨洪夺权》等三百余出。

以上剧目有些是东路梆子独有的,有些混杂于其它剧种也有上演。东路梆子在一些剧目上采取了“拿来主义”的办法,使其得以充实丰富。

东路梆子演出的时间可分为有规律和无规律两类。有规律可循的是庙会、年节戏没有规律的是祈雨戏、看苗戏,还愿戏等

庙会戏、年节戏:《塞北戏剧异闻》记载:“所以之戏即东路梆子,专在龙门、赤城一带演唱,敬神之戏每台为四天,价亦甚廉。”以民国年间独石口为例,每年从二月初二起,一直到十月末,各戏班你来我往,接连不断。有些出官府出资,有些则由行商、店铺、群众集资。

(旧历) 正月十五 三天

二月二日 土地祠 三天(官府)

二月十八 眼光寺 三天(庙会)

二月十九 南海菩萨 五天

三月三日 女娲娘娘 三天"

三月二十 天齐庙 三天

三月二十五 火神庙 三天

三月二十八 娘娘庙 三天

四月十五 城隍庙 三天

四月十八 泰山庙 三天

五月初一 独石庙 十五天(会戏、官府)

五月九日 钟楼戏 九天(集资)

五月十三 关公磨刀戏三天(庙会)

六月六日 马神庙 三天(庙会)

六月十二 龙王庙 三天

七月十五 骡马大会 八天(会戏、官府)

八月十五 关帝庙 三天(庙会)

九月 谢茬戏 三天(农民集资)

十月 祭瘟戏 三天"

祈雨戏:过去农民种地靠天吃饭,每逢早季,时久不雨,农村自发邀班唱戏,祈求龙王下雨。

还愿戏:一般是有钱人家因某种原因在神佛面前许愿,如重塑金身,搭台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