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村民凑70元供穷小伙创业,赚百亿后开飞机回村,给老人发千万红包

2023-12-10 20:20 来源:网络 点击:

村民凑70元供穷小伙创业,赚百亿后开飞机回村,给老人发千万红包

让70元变成上百亿,这是神话还是魔术?

一个出身于贫困乡村的农民工,用18年的时间打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帝国。他是如何做到的?

传奇商人郑大清,一个从贫苦农村走出来的穷小伙儿,在创业的路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身无分文到存款数万,再到负债几十万……一路跌倒爬起,最后成为亿万富翁。是什么信念支撑他一路走来?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传奇商人郑大清是如何完成他从穷苦农民工到亿万富翁的华丽转身的。

“傻儿”要当兵

四川省仪陇县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是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的诞生地。这里的乡民都有一股子敢闯敢拼的勇劲。1959年2月,仪陇县丁字桥镇的一户人家迎来了家里的第八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到来让家里更困难了。

郑家给小儿子取名叫郑大清。这个孩子虽然是家里的“老儿子”,但并不受宠,反而时常会被父亲骂。这主要是因为郑大清小时候是村里有名的“傻儿”。

他属于开智比较晚的孩子。家里的哥哥姐姐都挺精明灵巧,能做各种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家里补贴家用。但郑大清粗手笨脚,干不了精细活,只好承担挑水、砍柴等粗活。他小小年纪,难免有干不好的时候,便要被脾气暴躁的父亲打骂上一顿。

童年的郑大清日常遭受这样的身心打击,变得寡言少语,但他依然长大成人。因为他有一个善良坚强的母亲疼爱他。瘦弱的“傻儿”被母亲格外偏爱。当他肚子饿了,妈妈总能给他变出一份美食;当他心里难受了,妈妈就会温柔坚定地告诉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物质条件艰苦的童年时代,郑大清的妈妈用夜色里的睡前神话故事和一个母亲的慈爱,为郑大清打造了一片瑰丽的心灵净土,在儿子的心上洒下了乐观坚强的种子。

“没有我的妈妈,肯定就没有我的今天。”郑大清功成名就后回忆起自己的母亲时,总会这样说。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封闭落后,条件艰苦。很多农村孩子早早就结束学业,回家务农。郑大清没有走这条路,他想着要走出去,看看世界,学习本领,改变家里的状况。于是,17岁的他毅然参军,去到远离家乡的青海当兵。

郑大清的兵种是铁道兵。凭借吃苦耐劳的韧劲和踏实肯干的品性,郑大清很快成为新兵表现突出的一员。参军第一年的郑大清,成为第一个获得团嘉奖的新兵;参军第二年,郑大清就当上了班长并入了党;第三年,他带领的班级荣获集体三等功!

那是1977年,优秀如郑大清,顺利的话他应该一路提干,顺风顺水,在部队奉献一辈子。郑大清原本也是这样打算的,但命运没有垂青这个踏实憨厚的农村娃。

由于那时农村教育本就落后,郑大清的文化知识底子十分薄弱。所以,在提干的“文考”上,他栽了跟头,名落孙山,在部队上干一辈子的梦想也因此破灭。

打击接踵而至。那个在童年时期充当他的保护伞的妈妈重病在床多时,因没钱治疗,最终撒手人寰。这个世界上最疼爱他的人离他而去了。在部队的他无法赶回家见妈妈最后一面,听家人说,妈妈是念叨着他的名字离去的。每想到这里,郑大清的心里就跟刀割一样的疼。

当郑大清复员回家后,他长跪在母亲坟前,眼泪长流。他狠狠地发誓:“我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妈妈离去了,但妈妈教给他的善良早就在他心里扎根开花。他由自己的妈妈想到周围的乡亲,想到许许多多没钱治病的贫困人群,他想要有朝一日能帮助他们,不让更多贫穷夺人生命的悲剧上演。

这个农村穷小子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更多穷人的命运。

想要当工程师的小工

从某种角度来说,郑大清是幸运的。他的母亲在年幼时给他讲述的神话故事开启了他的想象力,培养了他细腻的情感,让他总有乐观地奔赴梦想的勇气和认定目标就坚定执行的“憨劲儿”,这种憨劲儿赋予他实现梦想的执行力。

退伍回家之后,郑大清立志当一个作家。他有强烈的表达欲,想要对这个世界说些什么。但他知道,他的文学素养和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自己的作家梦想。于是他购买大量书籍,阅读各种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尝试写作小说、电影、散文、诗歌等。

三年时间,他的读书笔记就做了厚厚的好几大本。他笔耕不辍,写了许多作品。但作家这个职业是需要天赋的。因为文化水平不高、人生经历匮乏以及经济原因,郑大清认识到作家这条路并不适合自己,于是他放弃了这个梦想。

那段时间,失去梦想的郑大清真的像一条咸鱼一样。他迷茫、焦虑,怀疑自己,甚至觉得也许自己就是一个做不成事的“傻儿”。为了糊口,他外出打工,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身体极度疲惫。但这种极度的疲惫却意外地让他的头脑清醒起来。

为什么他的军旅梦破灭?为什么他的作家梦破灭?为什么这大城市里的人就能从事轻松的工作,拿着丰厚的工资,而他只能干粗活,卖力气?还不是因为没有文化,郑大清如是想到。

不过,之前读的那些书虽然没能让他实现当作家的梦想,但是让他比别人拥有更宽的眼界和更清晰的头脑。他认定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工地上,哪怕工资赚得再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再少,他也要省吃俭用买书,然后挤出时间阅读学习。

无论是工友们闲聊玩闹还是沉沉睡去时,郑大清总捧着各种建筑类专业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和研究。无论工作再苦再重,他也雷打不动地坚持着。其他人对他的“特立独行”十分不理解,也经常嘲笑他:“拿着小工的钱,操心技术人员的活,你是闲的吗?”

郑大清听不到这些闲话,他全身心沉迷于自己的学习里。他的目标很坚定,要向上走,当技术员、工程师。只有学一行爱一行研究一行,这样才能有能力、有机会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经过踏实的自学,郑大清很快掌握了建筑工程技术和施工的相关基础知识。俗话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为了能抓住机会,郑大清一直在储备自己并时刻准备着。

1985年,打工多年的郑大清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但创业是需要资金的,他一个穷小子空有志气,没钱又能怎么办?此时,得知他想法的亲朋好友和父老乡亲送来了大家拼凑出的七十块钱。他们可能不知道创业是什么,但是知道郑家的这个憨实小子此刻需要他们的帮助。

三月,二十六岁的郑大清怀里揣着七十块钱,踏上了去往乌鲁木齐的火车。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迎接他的是乌鲁木齐凛冽的寒风。

当郑大清踏上乌鲁木齐的土地,感受着三月乌鲁木齐的寒冷时,他的兜里就剩下一块二毛钱了。他带着一床部队带回来的破被褥,在他乡异地的街头茫然无措。情急生智,他忽然想到有一个老乡在本地某处打工。他一路打听,辗转来到了那处打工地。

郑大清并没有找到他想投靠的那名老乡。他裹着破被子在老乡门前等,不知不觉睡了过去。还是老乡的邻居发现了这个小伙子,将他叫醒,才使得郑大清免遭冻死冻伤的厄运。

后来郑大清通过同乡的联系,在工地上谋了一份饭碗。由于郑大清懂技术、干活漂亮,他当上了工地班长,一天能挣五块钱。一年之后,郑大清攒了两千块的巨款!他没有像别的工友一样拿着钱回家娶媳妇生孩子,而是继续边工边读,并有意识地学习工地管理知识。

流浪在乌鲁木齐

一年之后的1986年,郑大清觉得建筑行业是个能掘出金子的行业。他从老家又带出了四十多个老乡,准备一起在乌鲁木齐大干一番。郑大清可不甘心一直做个小工,他要开辟自己的世界。

郑大清的队伍很快找到了活。郑大清本人第一次独自负责一项工程,本来就精细、卖力的他,干起活来更是加倍认真仔细。队伍如期完成了工程,但交工后却出了问题。工程老板跑路了,四十多号人累死累活干完活却一分钱也拿不到。

四十多号人眼下连饭也吃不上了。郑大清觉得对不住乡亲们。他拍着胸脯跟大家保证:“只要我郑大清在,我就一定能找到活让大家干。我就一定让你们挣到钱!”老乡们信任这个把他们带出来的人,愿意继续跟着他干。

那段日子,人前的郑大清始终乐观坚强,给老乡们鼓舞和勇气;人后的他却焦虑失眠,寝食难安,到处找活,累得人都瘦了好几圈。后来,郑大清确实实现了承诺,给大家找到了工作,但却还是没让他们拿到钱。工程干到最后,老板又卷钱跑了,郑大清再次陷入绝望。

出门一年拿不到钱的老乡愤怒了,之前借钱给郑大清的人也上门要债。有朋友让郑大清也出去避一避。但他不走,他做不出这样的事儿。他挨个儿跑去和老乡们道歉,给他们打欠条,向他们保证:他这辈子就算当牛做马,也要还他们钱,绝不让他们吃亏。

年底,郑大清回不去家了。他身无分文,孑然一身。幸好有个朋友给了他五块钱,让他一天能吃上一顿饭,这才熬过了一个星期。他找活干时为了省下公交车费,常常一连走上十几里路。1987年的乌鲁木齐,郑大清在街头流浪,饿了只能喝冷水充饥。

就是那时候挨的冷风,受的冷言冷语,让郑大清坚定了“咸鱼翻身”的意志,抱定了背水一战的决心。他跑遍劳务市场,到处结交关系,一个冬天里,硬是穿烂了两双鞋。

所幸,冬天来了,春天也不会远了。努力换来了收获。郑大清的春天和1988年的春天一起到来了。

春天,郑大清与新疆某个制胶厂签订了一项价值十三万元的厂房维修合同。三个月后,郑大清保质保量按时完工。他的工程得到了厂方的高度评价,打响了名头。这之后,他陆续又拿下了几个工程。这年年底,郑大清还清了所有债务,还有了五万元的存款。

上天没有亏待努力的人。这以后,郑大清凭着诚实、踏实、务实、专业的业务素养,打响了在乌鲁木齐的名声,业务发展迅速。截至1990年底,郑大清的资产达十几万元。

永远敢于折腾

郑大清在建筑行业取得了成功,但他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小利。他看得更远。

1990年年底,郑大清花了二十万在乌鲁木齐的闹市区租下了一片地下室,装修后改建成了一家商场。同时,他又敏锐地看到了能源市场的前景,抓住新疆煤炭资源丰富这个地理优势,将手里剩余的资金投资了两个煤矿。

命运大概有意要教训一个这个总是勇敢向前冲的人。三年后,因为人生阅历浅、管理经验匮乏、用人失败等原因,郑大清的商场和煤矿相继破产。一时间,郑大清积蓄全无还背上了几十万的欠款。

即便是心态再好的人也有失落的时候。郑大清从巅峰跌落谷底,陷入愤怒、痛苦和失望。但是能成功的人比别人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不会一味地沉迷于消极情绪,而是会积极地寻求破解困境的机遇。

他郑大清,绝不服输。

后来,郑大清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如果不是经历了这些摔打和起起落落,就没有后来的经验和智慧。所以我那时候决定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跟那些欺骗我的骗子打官司上,而是谢过他们给我的教训,从头再来。

郑大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他辗转筹措,在1995年夏天四处借贷凑集到了一笔一百万元的资金。他利用这笔资金,创办起新疆天地实业贸易有限公司。

他的第一个项目是服装商场。有了前面的经验,他决定把管理和经营都捏在自己手里。他租下商场,招收员工。员工中的百分之八十五都是大专以上学历。郑大清建立起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将商场管理得井井有条,生意蒸蒸日上。

三年后的一九九九年,郑大清再次开始“折腾”。他筹措了两亿资金,全部投入到“东方100商厦”的建设中。

大型建设工程很容易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东方100商厦”的建设过程也是险而又险。由于资金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公司员工和建筑工人的工资都无法发放。郑大清顶住压力,安抚员工情绪。

他深入工地和工人们拉家常,掏心窝子,向大家说明眼前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按时完工,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郑大清以心换心,迎来了员工的信任,他们共同克服了资金链断裂、市场不景气、经营经验匮乏等困难,硬是打造了一个“西北地区的奇迹”。

“东方100商厦”奇迹般地实现了当年拆迁、当年施工、当年招商、当年营业的种种目标,并迅速实现盈利。1999年,这座占地三万多平米的大厦营业额达1.7亿元,2000年实现营业额2.1亿元。

郑大清是不会停下的追梦者和创新人。他要打造自己的世界的行动仍然继续着。他全面介入酒店、农业、电讯、生产加工及房地产等行业领域,不断开拓着自己的产业帝国。

2019年时,郑大清资产已达百亿,可以说取得了巨大成功。

做事先做人

三十多年的时间,郑大清将七十块钱变成了上百亿。郑大清是成功的。而难得的是,他始终没忘记自己的成功源自于十几年前,家乡父老东拼西凑给他的七十块钱。那七十块才是他事业的第一笔资金。

自己富裕之后,郑大清始终记得自己在母亲墓前发过的誓。他每次回家过节,都要给乡亲们准备丰富的礼物,什么冰箱、彩电等,都是实打实的实用东西。郑大清曾准备了1200万红包,给老人家发几千上万的红包,报答他们当年救济和支持自己的恩情。

很多家乡老人一辈子没走出过乡村,没见过飞机。他就把直升飞机开回家,让老人们都坐上体验一回。为了确保安全,他还要请人给老人们体检,体检合格才能做。

有一次,他回家时看到自己儿时上学常走的桥已经破烂不堪,俨然变成了一座危桥。他一时心头酸涩,当即捐款七百万元,为全县六十九个乡镇各建一座“慈母桥”。

郑大清知道再穷不能穷教育,知识才能改变贫苦的命运。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家乡捐建希望小学,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他还投资三亿元在家乡建起了纳米晶硅生产厂,为乡亲们提供就业机会。

郑大清说他成功的秘密就是做事先做人。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曾经,为了感谢郑大清为家乡做出的贡献,仪陇县县长提议用他的名字命名他捐建的桥梁、学校和建筑,好让家乡人民铭记他的贡献。

郑大清听说后十分感激,但拒绝了这个提议。他说:“一个企业做强做大之后就属于社会。一家企业的成功,不会仅仅靠一个人,而是要靠整个社会。那么我现在做的这些都是回报,而且是微不足道的,是理所应当的。

十几年前村民的善意让穷小子有机会缔结自己的财富王国,十几年后亿万富翁郑大清帮助家乡村民把土坯房换成二层楼房,让大家一起走上了致富大道。郑大清的成功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的互相成就,更是命运对努力追求梦想的人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