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范仲淹: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2023-11-27 12:18 来源:网络 点击:

范仲淹: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他是少有的文武全才,一篇《岳阳楼记》千古传诵,一次戍边御敌彪炳史册,还庇护范氏一族近千年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祐宁

欢迎您来到今天的历史胡辣汤。

今天我们讲一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的故事。

说到范仲淹,就会想到《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范仲淹是苏州人,出生于宋真宗时期的987年。他的母亲谢氏是父亲的填房,在家族里不受重视。他两岁那年,父亲因病去逝,母子俩不被范氏家族接纳,生活无依。

为了生计,母亲带着他改嫁给山东人朱文翰,范仲淹被改名为朱说(悦)。朱文翰前妻生了三个孩子,他母亲进了朱家后,又生了两个儿子。

这个朱文翰,是饱读诗书的进士,个人素质还不错,对范仲淹也挺好。范仲淹显达以后,还求皇上追赠已经去世的继父为太常博士,可见两人感情还不错。

范仲淹成年了,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直到有一次,他对朱家子弟大手大脚的行为进行规劝,可能是话说重了,人家怼他说:我们花的是朱家自己的钱,跟你有什么相干?

他闻言大为惊诧,几番追问之下,才知道自己的身世。这一年他22岁。

对自己出身从无怀疑的年轻人,乍一听到自己真实身世竟是这般,一下子感觉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陡然丧失,就像是思想和身体都被掏空了一样,无力又悲凉。

范仲淹非常伤感,他拜别母亲,去应天府求学,用了七年时间昼夜苦读,终于在29岁那年,以“朱说”的名字考中了进士。

据说,他目标非常明确,在读书时一门心思要求取功名,为母亲争光。当时宋真宗曾到应天府视察,同学都争着去看天子风采,只有他不为所动,还是一动不动地在那读书。

有同学拉着他一起去看,他平静地说:以后有的是机会面见皇上,何必急于这一时呢。可见其心性果决,目标坚定。

当时也跟现在一样,把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考生家里。范仲淹中了进士后,喜报也送到了朱家,邻里乡亲都知道朱家这个外姓儿子成了进士,算是给抚养他长大的母亲和继父增了光。

范仲淹这人,是很有点理想主义的。早在读书时,他就曾去求签祈祷,发誓不为良相,宁为良医。即便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他也认为如果这一生不能入朝为官,身在民间,就要成为医生造福百姓,恩泽苍生。所以说,他后来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千古名句,是不足为怪的。

我们在讲欧阳修的时候讲过,欧阳修三次被贬,有两次都跟范仲淹有关,是的,范仲淹也跟北宋的官员们一样,在朝廷里出出进进的,一生被贬了三次。

第一次跟太后刘娥有关。当时19岁的宋仁宗想要率百官给太后刘娥拜寿。

当时刘娥垂帘听政,大权独揽,还曾有效仿武则天称帝的想法。百官对祝寿这事儿讳莫如深,都觉得此举不妥当,但没人敢说话。

只有范仲淹上书说,皇上可以尽孝心,在内宫里给太后行礼就可以了,要带着百官在朝堂上拜寿,绝对不行。皇上是至高无上的,这么做有损皇权威严。他的奏折呈上后,太后刘娥没搭理他,19岁的皇上也没敢接碴儿。

他索性又上书,请求太后刘娥还政于仁宗,结果又石沉大海。

当初举荐他的人是晏殊。这晏殊是个神童,14岁就中了进士,一直官运亨通,他可是个会看眼色的,冒死直谏的事儿他是绝对不会做的。所以他得知范仲淹这么干,大为惊恐,斥责他太过轻率,认为你这么做不仅自身难保,还会连累到我这个举荐人。

范仲淹当然不服,长长地给他回了封信,不仅表明了自己立场,还说,如果我发现问题装聋作哑,才是对您这位举荐人的辜负,可现在您竟然因为我秉言直谏而怪罪我,这可就奇怪了。

怎么样,范仲淹就这么刚,管你晏殊怎么想。

这请求太后还政的奏折递上去,又是石沉大海,没有任何消息。这回范仲淹明白了,自己一个小官儿,人微言轻,左右不了朝堂局势。他很伤感,上书自请外放。这回这请求外放的奏折批复得那叫一个快,很快他被外放到山西某地做副市长。

三年后,太后刘娥去世,46岁的范仲淹被仁宗召回朝堂。可不到一年,他就第二次被贬,这次跟皇后有关。

仁宗皇帝的皇后郭氏,是太后刘娥做主娶的,仁宗不喜欢她。在电视剧《清平乐》里也演过,郭皇后因为仁宗冷淡她,跑到太后刘娥那里哭诉。刘娥耐着性子说,我能让他娶你,但是不能让他爱你,我能给你皇后之位,但不能给你皇后之尊,所有这些都要靠你自己去争取。

当时仁宗喜欢杨美人和尚美人,这俩人仗着皇上喜欢,不把皇后看在眼里。一天,皇后跟这两个人发生口角,一怒之下,一巴掌朝着杨美人挥了过去,没想到竟然打在在场拉架的仁宗脸上。

这事儿可就大了。太后刘娥已死,郭皇后没有后台,宰相吕夷简跟皇后还不合,所以,趁机火上浇油,让仁宗有了废后的念头。

废后这事自古以来就是大事儿,范仲淹等人认为废后之举不可行,但吕夷简撺掇皇上不接受他们的奏折。逼得范仲淹和一些大臣,齐刷刷跪在殿外请求仁宗召见,可仁宗拒绝召见,把吕夷简派出来跟他们应付。这就是著名的伏阁请对。

第二天一早,范仲淹他们商量着早朝后,咱们再联络一些朝臣,跟吕夷简对峙,希望皇上这回能够收回成命。结果刚一进宫,早朝还没开始,皇上的诏书就下来了,外放范仲淹到睦州,就是现在的杭州一带任市长,其他人等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宋仁宗铁了心废掉了郭皇后。

就这样,范仲淹才回京一年就第二次被贬。

他履职睦州不久,就调任老家苏州任知州,正赶上苏州发大水,他处理得很好,显示了卓越的治理能力,很快被调回京城,当了首都开封市市长。这个开封市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位置上,坐过我们讲过的好几个人,寇准、包拯、欧阳修等等。

范仲淹干得挺好,朝野上下评价也很高,但他就是看宰相吕夷简不顺眼,跟他杠上了,这导致了他第三次被贬。

吕夷简在刘娥那期里我们讲过,是他提醒刘娥要厚葬仁宗的生母,免得死后刘氏家族被仁宗收拾。

仁宗时期,吕夷简权势更大了,身为宰相他可以直接左右朝廷用人,我们可以想象这个身份和地位,要说一点都不任人唯亲也不现实。

范仲淹不满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他给皇上进献了一幅《百官图》,对宰相主导用人的制度提出了批评,建议皇上收回用人权,你要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事项。

吕夷简气得跳脚,说范仲淹迂腐,说他“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俩人打得不亦乐乎。一些朝臣们纷纷站队,这就是著名的景祐党争。这次党争的结果是范仲淹被贬江西饶州,站他的欧阳修被贬湖北夷陵。

好友梅尧臣实在看不下去,给范仲淹写了一篇《灵乌赋》,劝他说你要少说话,少管事,免得因言获罪。他却回文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真是尽显凛然正气。

1040年,因为西夏李元昊称帝后挑衅大宋,西北战事吃紧,范仲淹被派往西北前线。他颇有些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劲头,针对西夏军队善于骑兵攻击,短于攻陷城池的弱点,修建坚固的防御体系,在西夏边境大量筑城,压缩西夏骑兵部队的回旋空间,让西夏骑兵优势无从发挥。

当时西北边陲有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打到后来,李元昊不得不向北宋称臣。

所以我们说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真是个全才。

后来,他主导了庆历新政,核心是要整顿吏治,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声望却更胜以前了。

退休前,他用自己多年的积攒下的俸禄,购买了大量良田,以出租的形式,收取钱粮供养范氏族人,为他们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个史称“范氏义庄”从北宋一直持续到民国,延续了近千年。范氏一族,十几代人,受此恩惠。

还值得一提的是,就是他这样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也不总是打了鸡血一样的忧国忧民。庆历新政失败以后,他也跟欧阳修发牢骚,说人这辈子不过百年,少年时癫狂愚痴,老了还病弱憔悴,只有中间一些好日子,还要被浮名所累,其实啊,即便官至一品,身家千万,也逃不过老之将至啊。

还有,他在江西饶州时,看上了一个叫小寰的官妓,调回京城时,因为小寰实在太小,无法携行,但他又放不下这份喜欢,就跟好友魏介念叨。这魏介是个灵透人儿,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把小寰买下来,又给他送过去,成全了他的心思。

我倒觉得,这样的范仲淹更有人情味,更让人觉得亲近。他一生勤勉,先忧后乐,其实又何曾真的乐过呢,这一点儿女情长是他一生中唯一释怀的方式吧。

好,朋友们,今天的历史胡辣汤就到这里。如果喜欢的话,就点个“在看”关注传播吧,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