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更上一层楼的前一句是什么诗?更上一层楼的前一句是什

2023-10-09 01:37 来源:网络 点击:

更上一层楼的前一句是什么诗?更上一层楼的前一句是什

更上一层楼的前一句是什么诗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也是我们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客最喜欢的一首诗。而且这首诗还被选入了小学语文课本,可见这首诗的影响力有多大。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首诗其实是杜甫写的,而而且杜甫还是李白的粉丝。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更上一层楼的前一句是什么诗?更上一层楼的前一句是什-第1张图片-

一:更上一层楼的前一句是什么诗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一说,

在开元十年(722年)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 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学者李希泌推测,鹊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

登鹳雀楼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更上一层楼的前一句是什么意思

往事不堪再回首。

旧岁归去不复来。

三:更上一层楼的前一句怎么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名句的诞生

白日依1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2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完全读懂名句

1.依:顺着。2.穷:尽。

夕阳依傍着中条山逐渐沉落,黄河向海不断流去。想要看尽千里风光,就要往更高的那层楼上去。

诗人背景小常识

王之涣(公元695—742年),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王之涣出身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他时常和豪侠子弟交往,一边饮酒一边谈论剑术,青史上记载的许多侠客都是他模仿的对象。到了中年,他才悔悟先前的颓废无知,从此立志向学。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这时,他的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颇耐人寻味。开元十年(公元722年)结婚时,王之涣35岁,已婚又有孩子,而李氏年方二九,两人相差17岁。县令的千金,非但嫁给父亲的部属,而且还是个已有正妻的中年县尉,这样的情况即使在今天还是很引人注目。唐人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为人“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看来是因为王之涣的个人魅力征服了李家小姐,她才不顾父母反对,执意要嫁给王之涣。而王之涣也不是薄情之人,他们过得很恩爱。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久便不甘于衡水主簿这小小官职,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愤然辞官而去,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然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官吏。他在职以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闻名,颇受当地百姓爱戴。怎知生活刚有起色,他却染病身亡,李氏不到40岁便守了寡。王之涣去世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然而因为王之涣有正妻,两人竟不能合葬。但对于这些,李氏恐怕也不会太在乎了,毕竟生前已然同衾恩爱,死后是否同穴又有什么关系?

名句的故事

《登鹳雀楼》是一首妇孺成诵的名诗,在公元1992年曾被香港选为十大最受欢迎的唐诗之一,更列在日本汉语课本精选五首唐诗的首篇。自古至今,多少人受到这首诗的吸引而寻觅鹳雀楼的遗迹,却总是失望而归。鹳雀楼的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沈括《梦溪笔谈》中说:“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传说常有鹳雀栖息在楼顶上,故有此名。公元1988年8月,考古学家在蒲州黄河故道上发掘出四尊镇桥铁牛、铁人,而在蒲州蒲津浮桥的另一端,便是临河的鹳雀楼旧址所在。

未毁之前的鹳雀楼,因为地理环境特殊,吸引很多诗人前来登高望远,留下许多与登楼有关的诗篇。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而比起李益的“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同崔邠登鹳雀楼》)或畅当的“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登鹳雀楼》),还是要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名气最为响亮,流传也最广。

这首诗四句全是对句,但读来浑然一体,全无支离呆板的感觉。就如同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的一样,正是“四语皆对,读来不觉其排,骨高故也”。就全诗而言,则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尤其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写景,又说理,加上简单易记,自然成了人们熟知的格言式诗句。句中激发、鼓励人们向上的深层意旨,正好跟《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或《易经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传统儒家思想相合;更与哲学家熊十力常说的“做人不易,为学实难”是一样的道理,都是鼓励人们超越自我、日新又新,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这个人生的永恒课题当然不是像登鹳雀楼一样,只爬三层楼就能达到顶峰,而是一个永远不停地向更高处攀升的无尽历程。

历久弥新说名句

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游景山时,曾对子路和颜渊说:“君子登高必赋。”《汉书·艺文志》则说:“登高能赋,可为大夫。”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提到:“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后来刘将孙也说:“登高望远,兴怀触目,百世之上,千载之下,不啻如自其口出。”(《养吾斋集》)古代文人在登高时,经常会勃然萌发种种情志,与自然物象相融合,从而触景生情、随兴而发,为后人留下许多荡气回肠、传诵千古的华章佳篇。

除此之外,古人还把登高能赋、临流吟诗、遇事能文的本事,当成风流文人、潇洒墨客的某种证明方式。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园林建筑已进入鼎盛时期,风景名胜所在之地经常建有高楼,“凭栏”便成了登高吟咏时的常用词。凭栏时,那世事沧桑、风云际会的多种人生感念交织在一起,涌上心头,禁不住就要低斟浅唱,如“凭栏半日独无言”(李煜·《虞美人》)、“尽日凭栏楼上望”(潘阆·《酒泉子》)等。登高远望,周遭开阔的景色容易使人跳出小我而心怀天下古今,当人们无法团聚或无法实现政治上的理想时,“登高而赋”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