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李密降唐后不平衡的心态导致自己最终被李渊所杀

2024-06-20 20:09 来源:网络 点击:

李密降唐后不平衡的心态导致自己最终被李渊所杀

站在李渊的角度而言,虽然自己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但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当时并没有主动除掉李密的必要性、合理性;李密之死,大体而言还是他自己的责任:一个当惯了领导的人,如果不能及时认清现实、转变角色,结果自然不会怎么美妙。

作为隋朝末年名气最大、实力最强的一支武装,瓦岗军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股农民起义力量,然而在实际上,它的首领李密跟李渊其实是一类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隋朝的统治基石。

李密家世显赫,祖祖辈辈位居北朝的统治核心:他的曾祖父李弼,是著名的西魏八柱国之一;祖父李曜,身居北周太保、魏国公;父亲李宽,则是隋朝的上柱国、蒲山公。

我们可以对比下李渊家族:李渊的祖父李虎,同样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李昞,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还担任了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渊本人,则世袭了家族的唐国公。

由此可见,李密跟李渊一样,都属于关陇集团这个圈子;史料记载也证明,他们自小就是互相熟知的。

那为啥在李渊担任高官时,李密却沦落为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呢?说白了还是关系不够硬。

李渊

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杨坚妻子独孤皇后的亲姐姐,也就是说,隋文帝杨坚是李渊的亲姨夫;更关键的是,杨坚这人比较尊重(怕)老婆。因此,李渊被杨坚夫妇“特见亲爱”,官运亨通。隋炀帝即位后,即使因为相信“桃李子,得天下”的谶语、对姓李的高官进行诛杀时,对于表哥李渊也网开了一面。

相比较之下,李密就悲催多了。作为贵族后裔,他的个人素质那也是响当当的,史称“少有才略,志气雄远,轻财好士”;长大后凭借“恩荫制”担任了隋炀帝的左亲侍一职。

然而没多久,善于看相的隋炀帝认为李密“相貌非常”、不是什么好人,让亲信宇文述将其赶走。而宇文述跟李密是比较熟络的,于是他以“宫廷警卫没什么技术含量,浪费了兄弟的天资”为由,忽悠李密借病辞职、回家专心读书。

虽然是被赶走,但李密也通过潜心苦读,年纪轻轻就精通兵法、智略超群,被当时权倾天下的越国公杨素惊为天人,特别交待儿子杨玄感要与其好好结交。

随后的李密就走上了两次造反之路,不过从始至终,他都没跟李渊起过正面冲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还在客观上掩护了李渊。

李密的两次造反,战略完全相反,但最终都走向了失败。

李密

第一次是在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趁着隋炀帝远征高丽、天下动乱的机会起兵反隋,李密献上了上、中、下三策:上策——奇袭涿郡,击溃粮草匮乏的隋炀帝;中策——抢占防守薄弱、形胜之地的关中,依托这一关陇集团的大后方磨垮杨广;下策——攻取洛阳。

结果好大喜功的杨玄感偏偏选择了下策,造反迅速失败。

被俘后趁机逃走的李密来到中原,在大业十二年(616年)迎来了事业第二春。这一回他终于能自己做主了,然而却完全推翻了曾经的英明主张。

其先,他策划掩袭了天下最大的粮仓洛口仓,依靠近乎取之不尽的粮食资源吸引了百万百姓投靠,各路义军也都纷纷归顺,瓦岗军的军力扩张到几十万、拥有一大批当时的顶尖名将,迅速蜕变为中原的头号军事力量,李密也升级为主帅。

但在随后,李密就因自己的一连串错误走向了下坡路。

第一,推翻了自己曾经的论断,舍弃了空虚的关中、过度执迷于洛阳。

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转变,理由有二:其一,自己的手下都是山东人(太行山以东),担心他们不愿西进;其二,自己依靠粮食起家,但对这一资源的过于依赖,反而影响了他的战略判断,让他逐渐走向了坐吃山空的境地。就像就像李世民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手里如山的粮食,反而遮挡了李密的视野。

翟让

第二,面对瓦岗军内部的权力之争,他无视翟让本人无意争权、只是部分手下有所抱怨的现实,没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引导情绪、处理问题、缓和矛盾,反而以残忍的手段、设伏杀掉了翟让及其及其全部亲信,对瓦岗军的军心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

不取关中、把自己死死耗在洛阳,加上内部分裂,李密离成功越来越远;而与此同时,当初他为杨玄感拟定的中策,则在李渊这里成为了现实。

大业十三年(617年)6月,当时的李密已被推为瓦岗军之主,自加魏公称号,在洛口城呼风唤雨、威震中原,多次击败洛阳城的隋军,俨然有取隋朝而代之的架势,可谓处于人生的巅峰期;而此时的李渊,则刚刚决定在太原城起兵。在发兵前,他给李密写了一封信,主要内容是想拉拢这位同出自关陇集团的老伙计。

李密是怎么回复的呢?他给李渊回信一封,首先说俩人“派流虽异,根系本同”,承认是自己人;但随后话锋一转,很“谦虚”地说自己已经被四海英雄共同推为盟主,因此愿意和李渊老弟互相扶持、同心协力共创宏伟大业。随后,他还让李渊带人到河内郡,俩人当面结盟。“自唯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

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才是天下的大佬,更是关陇集团力量的代言人,李渊应该跟着自己混。

收到信后,李渊哈哈大笑。他早已看出李密成不了事,但当下自己正准备起兵,可谓势单力薄,没必要开罪李密、给自己树立个强敌;不如用阿谀奉承之语吹捧之,使他专心耗在洛阳一线、拖住洛阳的隋军,以便自己能毫无后顾之忧地西进,其后扼关中,观看鹬蚌之争、坐收渔人之利。

李密

主意已定,他让人给李密回信一封,猛拍了一顿马屁,诸如“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弟早膺图菉,以宁兆民”;随后他还给李密戴上“宗盟之长”的高帽,表示自己以后都唯其马首是瞻,只希望以后天下平定后,还能被李密封在唐地。“天生烝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末了,他表示眼下自己比较忙,会盟的事以后再说吧。

这么腹黑、虚伪的表态,李密竟然深信不疑!他得意洋洋地把李渊的回信出示给部下们看,自认为天下尽在掌握。从此之后,双方信使不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而随后的李渊,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关中,由于兵源有限,途中也遭受了重重挫折,期间还曾担心李密回过神来、给自己从身后来个绝杀。然而,就像李世民断言的那样,此时的李密早已被粮食冲昏了头脑,根本看不清天下大势。

仅仅用了几个月,李渊就攻下了长安城。看到这位“自己人”杀回来,早已抛弃了杨广,正人心惶惶、焦虑不安的原隋朝统治集团终于有了主心骨,没有任何纠结心态就接受了现实,史称“关中士民归之者如市”,李渊没费多少力气就在关中站稳了脚跟,几乎全盘继承了隋王朝的衣钵。

其后他西征薛举、北御刘武周,到处收服义军,原隋朝的文武人才纷纷前来投靠,李氏迅速后来居上,虽然实力暂时还不是最强,但俨然已成为了最有希望的集团。说的直接点,此时占据关中的李唐,可以视为南北朝时期的北周,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宇文化及

而李密则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大业十四年(618年),他战胜了北上的宇文化及,却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同时因为没有金银细软赏赐将士,军中起了怨气。随后洛阳的王世充抓住这个机会发动了邙山一战,瓦岗军遭遇大溃败,单雄信、秦叔宝、程知节等一众名将都被王世充招降,李密的事业彻底宣告终结。

穷途末路之际,李密思来想去,决定去投靠李渊,就像他的部下柳燮说的那样,自己跟李渊原本出自同宗,曾是盟友关系,自己阻断东都、断掉江都隋军西归之路,为李渊占据长安立下了大功。

于是,他带着两万残部西进投靠了李渊,而其他的将帅、领土都就就近投降了王世充。

听说李密要投靠自己,李渊派出大量使者沿途迎候、慰劳,给了李密一行极高的待遇;看到这副架势,李密一度非常高兴,表示将要向当初的窦融投奔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继续为李唐立公,将来也能谋得个三公之位。

不过到了长安,那些以前隋朝的大臣们很瞧不起这位带头造反的“内奸”,没给他多少好脸色;同时,按照那时的官场潜规则,很多政府官员找他索要贿赂,这让李密越发不满意。

不过,李渊本人倒是对李密挺不错,不仅从不摆架子、经常以兄弟相称,甚至还把自己的亲外甥女许配给了他。不久后,李密被授官光禄卿、加封邢国公的爵位。

从当时李渊的角度而言,他于情于理都没必要排斥、加害李密。

屈突通

于情而言,李渊之所以能够在隋末乱世中后来居上、得到众多力量的拥戴,是因为他全盘接受了北周至隋朝以来的政治遗产,背后有关陇集团的支撑。他的政府班底中,绝大部分都出自隋朝,其中还不乏诸如屈突通这种曾经阻挡自己进入关中、跟唐军打得头破血流的将领。而自己起兵反隋,不过是为了“推翻暴君、匡扶天下”而已,这就是他造反的法理性所在,因此,对于同出自关陇集团、与自己源自同宗的李密,他当然也应该接纳。

于理而言,李渊在起兵后,与李密从头到尾都保持着和谐关系;后者待在洛阳一线,常年对抗王世充率领的隋军,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般的干掉了宇文化及,对李渊确实立下了大功。此时,他在部下、土地几乎丧失殆尽的情况下前来投靠,对李渊没有任何威胁;接纳他,反而能体现李唐的虚怀若谷,为接下来争取李密旧部、彻底平定天下大有裨益。

如果李密放平心态、低调行事,认识到自己“只能做谋士、当不了君主”这一现实,老老实实当一个螺丝钉,优哉游哉、安养天年并不是梦。

然而,“老子曾经也阔过”的心态害了他。

长期担任义军盟主的尊贵地位,让李密对李渊提供的待遇极为不满,比如他身为光禄卿,每次朝廷举办宴会时他都要负责安排进奉食物,在他看来,这是对自己的羞辱,由此闷闷不乐。他决定以替唐朝收服山东旧部的理由,离开长安、东山再起。

李渊何等老江湖,虽然群臣建议不要放虎归山,但在他看来,李密以前成不不了气候,如今更没戏;若果胆敢背叛自己,收拾他就如拾地芥般容易。

李渊

于是,李渊不仅痛苦地答应了李密的请求,甚至还亲自喝酒送行。他还语重心长地对李密说了这么一番话:“吾三人同饮是酒,以明同心;善建功名,以副朕意。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有人确执不欲弟行,朕推赤心于弟,非他人所能间也。”

这既是鼓励,也是劝告、警戒。平心而论,李渊对李密确实够意思了,只可惜李密听不懂。

在李密离开长安的途中,部下张宝德担心李密万一逃亡将会牵连自己,于是找机会上书李渊,声称李密必定会叛变。李渊于是改变了主意,给李密写了一封慰问信,让他吩咐其他人继续前进执行任务,自己一个人回京另有任命。

心里有鬼的李密第一时间想撕破脸叛变,有部下劝他不要辜负李渊的深情厚谊,甚至连最信任的王伯当也极力劝阻,但都被他全然拒绝。在他看来,自己曾经时天下头号英雄,是应证“桃李子,得天下”谶语的头号人物。

于是,李密杀掉了李渊的使者,悍然反叛。结果也毫无意外,他被唐将盛彦师轻松设伏擒杀,一代豪杰落得身首异处的结局。

当初李密闭门苦读期间,曾经骑着牛读《汉书》,恰好在路上碰到了越国公杨素。杨素见他如此勤奋,就问在读什么;李密回答:《汉书·项羽传》。他当时绝对想不到,自己最终也会像项羽那样,一度成为了呼风唤雨的英雄、但最终仍逃不掉死于非命的结局。性格决定命运,最适合项羽的是将领,而李密最擅长的,也许只是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