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赵清阁被疯传和老舍同居,老舍自沉太平湖当天,妻子冷眼旁观

2023-12-12 07:03 来源:网络 点击:

赵清阁被疯传和老舍同居,老舍自沉太平湖当天,妻子冷眼旁观

在上海名人的手稿中,有这么一位才女,她能诗能文,擅长小说戏剧,却不为人知,她就是曾被疯传和大自己15岁的有妇之夫老舍“公开同居”的赵清阁。

赵清阁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5岁时母亲去世,不久父亲娶了继母。初中快毕业时,赵清阁意外听到,父亲和继母想要把她许配给一户有功名的人家,谋取好处。得知这些的赵清阁即恐惧又气愤,年仅15岁的她带着奶奶给的四块银元,果断离家出走。

初始赵清阁还寄希得到官僚巨富的姨母帮助,然而姨母到了姨母家之后,姨母只是冷冷地说:“给你钱,你立刻回家去!”赵清阁伤心痛苦,她知道姨母给自己钱,不是支持和怜悯自己,只是像打发一个莫不相识的乞丐。要强的赵清阁没有接受姨母的施舍,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在生活的沉重压力下,赵清阁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自立自强,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她,硬是靠着自学和努力考上了河南艺术高中,还以优异的表现,拿到了奖学金。

由于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从小保持的阅读习惯,赵清阁逐渐开始接触起了写作和画画。

17岁时,第一次向报社投稿,就被编辑一眼相中,得到发表。18岁时,进入河南大学中文系旁听,一边学习、一面在救济院贫民小学教书,主编《新河南报》的文艺周刊和《民国日报》的妇女周刊。20岁时,给文坛大家鲁迅写信,寄了一篇诗文,请鲁迅指教,后来获得了鲁迅的热情接见。对这次见面,许广平回忆说:萧红是活泼的女青年,而赵清阁则缄默文静。

1938年2月,赵清阁迎来了离家出走后的第一个人生转折点。24岁的她加入了文艺界的抗敌协会,成了《弹花》的主编,刊名的寓意是:“抗战的子弹,开出胜利之花”。也正是在这一年,结识了让她深陷恋情风波的老舍。

同年2月,经胡邵轩牵线,赵清阁与老舍、郁达夫等人结识,还形成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老舍更是成了《弹花》的主要撰稿人。不久因武汉战事紧张,赵青阁决定将刊物迁到重庆发行,赵清阁走后刚满20天,老舍也相继撤离武汉,与赵清阁在重庆相逢。

林斤澜说:“老舍和赵清阁一段时间是同居关系。”牛汉说:“赵清阁在重庆时期和老舍,在北碚公开同居,一起从事创作,共同署名。”然而,不管是林斤澜也好,牛汉也好,对于赵清阁和老舍的关系,不过是听的一些社会风闻。

而去过老舍家里做客的梁实秋,则在《关于老舍》中说:两人住的是同一排平房,是左右邻居,并不是同居。

赵清阁和老舍,其实并未同居,但是两人是否相互之间有爱慕之意呢?答案是肯定的,两人相互间确实有爱慕之意。

老舍在北碚的居所很小,只有一床一桌,老舍曾乐观地戏称自己的住所为“头昏斋”,呆在屋子里,感觉头晕眼花,这时的老舍生活十分艰苦。

还好,旁边有赵清阁做邻居。两人时常一起畅谈、消遣寂寞,共同写作,创作出了《桃李春风》《虎啸》等文坛佳作,他欣赏她的恬淡、坚毅,她钦慕他的才情、文笔,两者不是夫妻,却胜过夫妻。赵清阁因阑尾炎住院时,老舍更是天天去看望她,陪她聊天。就这样过去了四五年,两人情愫日益增长。

然而,老舍终究是有妻子的人。1943年10月,老舍的妻子胡絜青,似乎听说了什么,没有和老舍提前商量,便带着三个孩子,一路从北平找到北碚。

刚满30岁的赵清阁,这时才从甜蜜中惊醒,她割舍不了对老舍的喜欢,又痛恨自己对别人家庭的影响,一时间几近精神错乱,选择了迁居重庆,逃避现实。

后来在冰心的劝解下,赵清阁把心思,转移到了改编《红楼梦》上。至于老舍,则深爱赵青阁,又割舍不掉妻子胡絜青,承受着家庭和感情的双重折磨。

1946年老舍和曹禺赴美演讲,在美期间给赵清阁写了许多封信。陈子善说:“老舍在美期间,还有一个打算就是,留在美国,把赵青阁也接过来。”

1948年,老舍给赵清阁写信:“我在马尼拉买好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

但赵清阁告诉老舍,他应当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的家庭。老舍回国后,赵清阁给他写了八个字:“各据一城,永不相见。”此后两人把情愫深埋心底,终生再也未见过一次。

1966年8月24日,感情失意、事业也一落千丈的老舍,心如死灰,把沾着血迹的衣衫和遗言交给妻子胡絜青,便前往太平湖。尽管老舍这番举动,暗喻了自己要沉湖自尽的意图,然而家人只是冷眼旁观。在太平湖边静坐一天的老舍,怀着无尽的失望和伤心,就此离开了人世。

得知老舍去世消息后的赵清阁,沉默良久,转身点燃一炷香后,便又是长久的沉默。

赵清阁与老舍这段感情,虽然违背了道德,但是这段感情的凄美,同样令人动容。在仅有的人生中,赵清阁一生未嫁,无儿无女。晚年的她,孤独时,消遣寂寞的唯一方式就是,翻阅老舍的信,把读到的别人写的纪念老舍的文章剪下来,寄托四年。

她一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爱国剧本和小说,如:《女儿春》、《自由天地》、《粉墨青青》、《落叶》《女杰》等,晚年时,忍着病痛的折磨,更是自费出版了,被认为没有商业价值的严肃文学作品《往事如烟》。她在日记中写道:“就像我当年把珍贵的藏画文物捐献国家一样,也愿将自己呕心沥血写成的一些……粗劣作品献给国家。非为名利,只为让后世认识历史,认识祖国的文化。"

离世前,她捐出了收藏的所有名家书画,家里唯一的真迹的老舍曾经为她写的一副对联:“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还写下了接触过的所有人的回忆录,唯独对老舍只字不提,更是烧掉了老舍寄给她的所有信件,或许,她们会在另一个地方相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