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一个肉松面包的热量是多少(面包和米饭哪个容易胖)

2024-01-19 03:38 来源:网络 点击:

一个肉松面包的热量是多少(面包和米饭哪个容易胖)

作为面包控,

每次看到烘焙店的面包,

口感柔软,味道香甜

口水都忍不住往下流

但是,现在的面包种类琳琅满目,

有时候真的是选择困难症

最糟心的是花了钱,

买的面包还没营养!

今天,小宝和大家聊聊“面包那些事儿”~

内外质地区分

按照面包的内外质地可以把面包分为四大类。

01 软质面包

其特征是组织柔软且质轻而膨大,质地细腻而富有弹性。市场上比较普遍的甜面花式调理包的等。

此类面包的配方中添加了鸡蛋,奶油,牛奶,糖,添加剂等其他柔软成分,且含水量较高。

02 硬质面包

其特征是内部结构接近结实,经久耐嚼且具有浓郁的醇香口味。如碱水面包,贝果等,外脆内韧,个头大、份量重、颜色深,在制作中还会添加了一些坚果。

此类面包的配方中一般选用介于中高筋面粉之间的面粉,除用水量较少外,其他差别不大。

03 脆皮面包

其特点是表皮脆而易于折断,内里较柔软,小麦香味浓厚。如法式面包,欧式面包等。

此类面包的配方中含蛋,糖,油脂等柔软类材料较少。需要喷蒸汽烘焙,有利于形成表层光亮的脆皮。

04 松质面包

通常来说,松质面包的口感特别酥软,层次分明,入口即化,奶香味浓郁。所以,它们又被称做起酥面包,利用油脂的润滑性和隔离性使面团产生清晰的层次,然后制成各种形状。

这几种面包要少吃

01 肉松面包

肉松面包听名字就很诱人,吃起来入口即化,软绵咸香,看上去满满的肉松,而事实是很多店铺是用“肉味豆粉松”代替的。

打开一个肉松面包,掰开看看,肉松基本上就是粉末状的,看配料表所谓的肉松,基本上是豆粉混合了很多食品添加剂,而做出来有肉味道的肉松,而真正的肉松面包并不便宜,成本就要比普通面包高出很多倍,价格自然而然会上涨不少。

02 起酥面包

层次分明的起酥面包利用油阻断了面粉之间的连接,让面包实现了层次清晰、口感酥松的效果。

这种面包,一般要加入20%—30%的黄油或起酥油,才能形成特殊的层状结构,是否用的植物黄油,那就不得而知。因此这类面包都含有大量的脂肪,热量非常高。

典型的代表就是牛角面包,还有巧克力酥包、丹麦面包,又称起酥起层面包。

03 人造奶油面包

奶油又香又甜,丝滑诱人,但是大家知道吗?奶油分植物奶油和和动物奶油两种,这里的差别可大了!

动物奶油主要成分为鲜牛乳,是一种以乳脂肪为基础的奶油。它是从牛奶里提出来,味道很香醇,口感清爽香醇,一点都不腻口,入口会像冰激凌一样自然融化。而且它含有各种微量元素,不含反式脂肪酸,算是一种比较健康的食品。

而植物奶油就是我们常说的人造奶油。主要成分为水、植物油、糖、乳化剂、胶体、香精、色素等,成本比起动物奶油便宜了好几倍。这种人造奶油含有很重的反式脂肪,摄入人体之后很不容易消化,时间长了身体堆积大量的脂肪,还会增加心血管的患病风险!

图源网络

如果在成分表上看到这些名字,它们都是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脂末、植物奶油、植物起酥油、奶精、酥油、玛琪琳………..

04 “全麦面包”

全麦面包是用全麦粉制作而成的,包含了麦子的麸皮、胚芽以及胚乳部分,但市面上卖的所谓全麦面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麦面包。

虽然看上去表面是黑褐色的,和真正全麦面包没区别,但看配料表就知道了,排第一位的不是全麦粉,而是小麦粉。

看着像全麦面包,其实是额外添加糖浆,焦糖色素,让面包呈现淡褐色,让面包看起来像是全麦制的,而且因为麸皮纤维多,口感较硬,接受的人群相对比较少。

为了改善这些口感,很多面包会添加品质改良剂,添加物等软化面包,很多人选择全麦面包为的是要吃的更健康才会选择全麦面包,但是无意识的摄入了很多额外的化学添加剂,可谓是得不偿失。

真正的全麦面包没有小麦粉,必须是100%全麦。且配料表中第一位是全麦粉,其次是水和其它的。

请把面包冷冻起来吧!

在香气浓郁的面包店,买了好吃的面包回家,却吃不完怎么办?小编告诉你:请把面包冷冻起来吧!

买来的面包不能在当天吃完时,最好尽快进行冷冻,尤其是那些没有添加剂的天然面包。

冷冻时可以使用保鲜膜/保鲜袋,使用保鲜袋时需将袋内多余的空气排走。如果是比较大的面包,最好分切之后再单独包装。

同时,最好用记号笔标记上当天的日期。通常来说,面包可以冷冻保存 2 周到 1 个月的时间。

解冻时,可以使用烤箱,它可以做到根据不同面包的特性灵活地调整温度和时间。如果没有烤箱,微波炉也可以。

当直接烘烤冷冻状态的面包时,可能会出现外部烤好而内部没烤透的情况,因此可以先将面包自然解冻,再进行烘烤。

此外,如果担心面包表面上附着的冰霜会导致面包产生杂味,可以先将表面的冰霜除去后再解冻。

(本文综合自上海市场监管、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