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投稿同城浏览是谁投的

2024-01-03 15:36 来源:网络 点击:

投稿同城浏览是谁投的

文|明窗邀华月 首发|明窗邀华月

今天周末,我们闲聊一下潜规则吧。

中午我发了个朋友圈,是前天一篇文章在今日头条上阅读过60万,稿费611。

有小伙伴问我,只发今日头条的收益干嘛,你不是还有公众号,知乎等平台,不一起发出来看看。

这个嘛说来话长,因为我是在职人员,为了合理规避相关规定,公众号知乎都不是本人注册的,我只是单纯的写手,免去了从事经营活动的嫌疑。

这样我就省去了事项申报的很多麻烦,这算是体制内写手圈里流行的一种潜规则吧。

但是,我当时只重视公众号和知乎,今日头条、百家号等没放在心上,是用自己的证件注册的,以为只是打打酱油。

现在看来,我还是短视了,这几年今日头条的发展势头要比公众号和知乎强很多,表现在字节的算法优势。

公众号需要读者关注才有阅读,而头条不需要粉丝平台也能将你的文章推送给读者。加上头条读者群非常庞大,所以作者的收入自然就上去了,现在我的头条号收入明显有超过公众号和知乎的趋势。

这项收入我肯定要如实做事项申报的,因为本人注册啊,所以干脆就发发圈玩吧。

说起写作收入,给大家聊一聊我经历的一些潜规则吧。

我是纸媒时代就喜欢写作,写的杂文小说都是往副刊投稿。

当年投稿是发电子邮件给报刊编辑,由于国家发展不均衡,各地报纸的稿费差异很大。

比如我当年工作的四线城市,副刊稿费千字20元,而经济发达地区报刊稿费千字百元起。

所以,同样是写文章当然是往发达地区的报刊投稿才划算嘛。

问题是,写手们想法都是一样的,所以那边很多报纸副刊的邮箱经常处于爆满状态,能让编辑看到的概率小,上稿的概率更小。

不过经常投稿偶尔上稿后,还是有一些编辑和我建立了联系。

一到年底,编辑们会群发邮件,要求作者们订阅报刊。

是的,报刊编辑也有订阅任务,于是找我们作者来完成。

而且,这里面有一套潜规则。

编辑会把作者分为A、B、C、D四挡,分类处理。

质量最差的D档,就当垃圾文件处理。C档的另有他用。

A档作者文章质量很高,能为报刊增色添彩,是编辑热捧的对象,写下去一般都是约稿或专栏了,这批作者编辑不敢提任何要求。

而B档作者,比如我这样的,被编辑要求完成订阅任务。

比如一份都市报零售价1元,当年订阅价大概150元。编辑会暗示我,只要我从他这边订了报,保证能上稿2篇,这样150也就回来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A档作者毕竟是少数,大部分B档作者的文章是可用可不用的,但版面就这么多,用谁的稿件,当然是编辑说了算,而作者帮编辑完成了一次订阅任务,编辑就会照顾一些。

这个上稿潜规则其实和职场上很多潜规则的道理是一样的。

比如说某些基层单位选拔干部。

能力突出的A档,非常稀少,单位如果有这样的人才,肯定会用起来。

能力正常的B档,才是发生潜规则的重点对象。因为职位毕竟有限,在用你也可以用他也可以的情况下,你认为领导会如何取舍?

这个只能看破不说破了。

至于刚刚提到的C档,编辑会推荐一些写作培训班,或者推荐一些书籍給他们购买,去提高写作能力。这个学费当然是有分成,但如果你报名,编辑总会想办法让你上篇稿件,以提升你的逼格。

这种C档又对应职场晋升中的哪一类潜规则,欢迎对号入座。

当年我曾非常羡慕编辑这样的岗位,拥有权力,还可以搞搞潜规则。

只是时代变化真的太快了,一转眼,传统纸媒被网络扫进了垃圾堆。

但我感激这样的变化,至少对A档、B档写手而言,互联网放大了写手的收益。

比如纸媒时代,不能一稿多投,特别是同城报纸,如果多投会被编辑联合封杀。

这个道理很简单,读者花钱购买了报纸,是想看到不一样的文章,如果文章一样,那么只买一份不就完了。

而网络媒体颠覆了这一切,读者是宝贵的流量,平台提供免费的内容供读者阅读,而优质内容哪里来,当然是作者提供。

所以现在任何平台都同意作者一稿多投,只要不忘记给自己投就好。

反正我每篇文章每个平台都复制一遍,每个平台都有收益。虽然单价方面公众号最高,但今日头条读者太庞大了,纸媒时代是不可能出现这种量级的媒体。

给大家看一张真实的截图,今日头条某大V一篇文章收入超5万。

展现量2.7亿,基本是给每个头条用户都推送了一遍。而纸媒时代哪个报刊订阅量有2.7亿?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参考消息》勉强到300万。

这个大V每月都有多条单篇收入上万,所以网络的出现,让A档人才的收入出现几何级暴增。

再举一个A档人才的例子吧。

咪蒙这个人大家应该听说过吧,她引发的争议我不讨论,但咪蒙这个人真的很不简单。

她是985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纸媒时代任南方都市报深圳杂志部首席编辑,管理过团队。

所以这样的人离开纸媒搞自媒体创业和普通人搞自媒体创业的基础相差太远了,因此她才能迅速抓住风口,大赚特赚。

咪蒙赚了多少我真不知道,但我知道一则趣闻。

咪蒙风头正盛时不是和她前夫离婚了吗,据说离婚后咪蒙想请前夫吃顿晚饭优雅的告别一下,结果发现前夫领证后就把自己拉黑了。

后来有记者遇到咪蒙前夫想采访他的感受,这位前夫哥只说了一句:

“我只想在死之前把离婚拿到的钱花光”。

这下你能想象出咪蒙的身家了吗,据说咪蒙前夫和她青梅竹马初中同学,到头来却只想在死之前花光离婚分到的钱。

所以咪蒙有时骂男人骂得狠,大家不要觉得不理解。

回到潜规则这个话题,我为什么相信技术的进步能改变很多潜规则。

比如超市购物,在很久之前,收银台附近的商品是最容易卖的。因为顾客排队买单,看到身边的小物品后购买概率增大。

这就给超市的市场部经理带来一定权力。

超市层面是公开收取进场费,展位费的,但谁都希望摆到收银台这样的黄金展位去,而且都交得起展费,于是市场部经理往往能最后决定谁得谁不得。

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勾兑,我们看破不说破吧。

但是智能手机的出现颠覆了这一切,大家在超市排队买单时都是捧着一部手机在玩,很少关注身边的商品了,这样一来成交概率就小多了。

再后来网购出现了,现在开超市别说收什么进场费展位费,能支撑下去都不错了。

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后查询这一块将越来越精细。

比如税务系统的金税工程,现在已经到了第四期,这个工程不断完善的结果,就是我们的每一笔收入,包括微信支付宝上的收入,统统都有明细。

今后纪委要查一个人,包括他的配偶子女岳父岳母,一分钱都不会遗漏。这种情况下你又怎么去搞潜规则呢?

很多人会说用现金搞潜规则啊,问题是你收这么多现金只能放家里藏起来,你去存银行或大额消费都能被系统查到。

这么多现金放家里,你真的不怕吗?

至于说转移到外国去,以前是没问题,但现在中美博弈趋于白热化,俄罗斯富豪海外资产被西方集体没收的例子就摆在眼前,你真的不怕吗?

所以说,金税系统技术上再迭代几次,很多潜规则恐怕要消失了,反正很难变现成钱了,除非你想进去。

也许技术发展到某一天后,潜规则虽然还有,但和钱关系不大了。

这应该算一种进步吧。

明窗邀华月:资深写手兼段子手,文笔辛辣幽默偶尔油腻。

欢迎关注头条号明窗邀华月 可查询以下文章合集

体制内工资奖金 体制内相亲 热点新闻评论 幽默调侃合集

体制内干货 考公考编考选调生及遴选 历史军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