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走近红色经典-《沙家浜》

2024-09-19 15:28 来源:网络 点击:

走近红色经典-《沙家浜》

沙家浜,是中国江苏常熟的一个地名,但她同时又是一部同名现代京剧,后者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直到现在许多人还会叫得上剧中人物的名字:郭建光,阿庆嫂,刁德一......

《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

1939年5月,新四军东进,与常熟地方抗日武装会合,在沙家浜阳澄湖地区开辟敌后根据地,打击日伪。10月,新四军西撤,留下一批伤病员,在人民群众和地方党组织的掩护和帮助下,以芦苇荡为天然屏障,坚持斗争,粉碎了日伪扫荡,保存并发展了革命武装。京剧《沙家浜》就是根据这一史实而创作的。

《沙家浜》剧照

在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内,陈列着36名伤病员的照片。在京剧《沙家浜》中,因剧情需要,该剧采用18棵轻松的艺术形象代表坚贞不屈的18名战士。郭建光是众多英雄人物的集合,他的名字分别取自新四军英雄战士郭曦晨之"郭"、李建模之"建"、夏光之"光",最终形成英雄"郭建光"。阿庆嫂原型有被日军杀害的茶馆老板陈关林,妇女工作者范惠琴,抗日英雄朱丹烈士等等。还有反面人物胡传奎的原型是号称"草头王"的土匪头子胡肇汉。在红石村还能看到"春来茶馆","七星灶"等复原的实景。行走在当年新四军战斗过的地方,参观革命英雄事迹,倍感革命历程的艰辛曲折。

七星灶

《沙家浜》这部现代京剧,产生于那个特殊的年代,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但是,她的艺术魅力却依然闪耀着光辉。就创作讲,她就像是一场接力赛:第一棒由崔左夫的报告文学《血染着的姓名》奠基,第二棒由文牧的沪剧《芦苇荡火种》接力,最后一棒由汪曾祺精彩"冲刺"完成了京剧《沙家浜》。当然,领导的支持,谭元寿、马长礼等艺术家的顷情表演,以及《沙家浜》最终拍成电影走向全国,也是该剧成功的重要因素。

从左至右:郭建光原型之一刘飞,创作人员崔左夫、文牧、汪曾祺

《智斗》是《沙家浜》最出彩的一个"折子戏"。其魅力在于创作者的大胆创新:与传统戏剧相比,突现唱词的文学性,强调语言的简洁生动、俗中见雅。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戏剧中特有的"打背供"手法,用画龙点睛式的语言多侧面表现人物个性,无论是阿庆嫂的机智泼辣,刁德一的阴险狡诈,还是胡传奎的愚蠢自负,都表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景区:《智斗》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