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韩愈贾岛推敲的故事(贾岛推敲的故事20字)

2024-12-11 15:32 来源:网络 点击:

韩愈贾岛推敲的故事(贾岛推敲的故事20字)

韩愈和贾岛是唐代重要的文学家,二人在文学上也有一段佳话。传说有一次贾岛写了一篇文章,韩愈看后不赞同,于是劝贾岛修改。贾岛依从了韩愈的建议,但下文中一句话改成了韩愈之前曾经说过的,引起韩愈感到尴尬。韩愈没有直接责怪,而是默默地修改了自己之前的话,使文章更加流畅。这件事情表现出了两个文学巨匠间的尊重和友谊,也启示我们要谦逊,善于倾听意见,虚心修正自己的错误。

一:韩愈贾岛推敲的故事

《贾岛推敲》文言文原文为: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愈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翻译过来是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 *** ,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扩展资料:

推敲这个词就是源于贾岛推敲的典故,推敲就是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斟酌、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二:贾岛推敲的故事20字

唐朝有个进京赶考的秀才,他叫贾岛,他太用功了,骑在毛驴上嘴里吟着诗句,不知不觉的撞到京城大官身上了,偏偏这个官是著名的文学家韩愈,不仅不怪罪,该给他答案,告诉“僧敲月下门”比“僧推月下门”好,这就是推敲的故事。

三:贾岛推敲的故事视频

今天在散步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讨论著名的“推敲”典故。

我的思绪也随着讨论声飘得很远。这个故事主要讲述的是: 贾岛第一次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在京城中他有一天骑着小毛驴出去玩,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时,突然看到几只小鸟正在池塘边的小树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正准备安歇,然后又看到一个老僧人敲开了柴门,于是贾岛即兴写了一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后来,贾岛又在一次出游时,突然想到这两句诗,觉得好像用“推”字比较恰当,能表达僧人四大皆空、不拘礼节的洒脱。然而过了一会后,又觉得“敲”字还是好一点,“敲”字更符合此诗静谧的意境,但想了一会,又觉得还是“推”字好,于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就一边倒骑着小毛驴,一边忘情地用手做着推和敲的动作,感受到底用哪一个字比较好。

韩愈贾岛推敲的故事(贾岛推敲的故事20字)-第1张图片-

然而此时正巧遇到宰相韩愈出巡,而贾岛正忘情做着推敲的动作,故没有看到仪仗队,于是,直直地撞上了仪仗队。韩愈正想发火,但下人来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韩愈这才不生气了,并觉得贾岛是个认真的人。于是邀请贾岛到其府上做客,并与其共同讨论研究“推”、“敲”两字,到底用哪一个字好。就这样一来二去,两人竟然成了好朋友。

韩愈

于是“推敲”典故就这样成为了一段佳话,也用来形容做事认真。的确,古人尚如此,故我们生活中也要时常推敲,用认真的精神做好每一件事,哪怕是身边的小事,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