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中国古代被称为“哀帝”的皇帝

2024-12-08 13:04 来源:网络 点击:

中国古代被称为“哀帝”的皇帝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太公望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一般从谥号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平评价,有意思的是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哀帝”:一个汉哀帝和一个唐哀帝,能称为哀帝的标准有五个,具体如:“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意思是:很早就是夭折去世的谥号哀百,道德没有树立起来就去世的谥号哀,过分遭受苦难而去世的谥号哀,并不是因为大义而被处死的谥号哀。

中国古代谥号有三种: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是恶谥,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一般叫哀帝的亡国皇帝一般是回对国家没有太大过错,如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不算昏庸,只是在那样个时代身不由己,所以后人怜悯他。像隋炀帝虽然也是末帝(一般这么认为的,其实还有个杨侗),但他太过荒淫,故死后谥号为“炀”,表示批评。

汉哀帝刘欣为西汉第十三位皇帝,在位7年,只活了二十五岁,属于早孤短折。

唐哀帝李柷,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昭宗的第九个孩子,他当上了唐朝的第二十任皇帝,他从来都没有拥有过实权,只能说是一个傀儡,被真正掌握实权的潘镇不停的操控,后来被梁王朱温被逼退位,3年后被废,次年被鸩杀,终年17岁,属于早孤短折及处死非义。死后葬于温陵(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他也是唐朝除唐昭宗外没有葬在首都长安附近的两位皇帝之一。

这两位皇帝,确实够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