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灰姑娘”的原型是个中国姑娘?别被迪士尼骗了

2024-10-23 08:03 来源:网络 点击:

“灰姑娘”的原型是个中国姑娘?别被迪士尼骗了

提起“灰姑娘”,你会想起哪些角色?

是《流星花园》中倔强的杉菜,是《恶作剧之吻》中执着的湘琴,还是《浪漫满屋》中可爱的韩智恩?

别忘了《格林童话》童话中的灰姑娘本尊—— Cinderella 。

从《仙履奇缘》版本的灰姑娘,到真人改编,我们印象中的灰姑娘,是个美丽纤弱的金发公主。

然而,格林兄弟版的灰姑娘,却健壮有力,有着粗壮的双手和通红的面庞,她没有仙女教母,也没有南瓜车,只有一棵母亲坟头的愿望树……

不仅如此,追根溯源,灰姑娘的原型很可能就在中国!

其实,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流传着类似灰姑娘的故事。至于雏形是哪个版本,众说纷纭。

其中一个说法便是,灰姑娘最早出自我国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叶限的故事。

叶限的故事框架基本跟灰姑娘差不多,但不同的是,帮助叶限的不是仙女教母,而是她喂养的一只鱼儿;她掉下的也不是水晶鞋,而是“金履”,也就是金鞋子。

后来,这一故事传到西亚,进而传到了欧洲。

而欧洲各国也口头流传着这个故事,但是口头传述毕竟传播范围太小,直到夏尔·佩罗的出现~

1697年,法国人夏尔·佩罗收集了各方口传的民间故事,发行了《附道德训诫的古代故事》(副题“鹅妈妈的故事”),其中就收录了《灰姑娘和小玻璃鞋》。

而格林兄弟又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夏尔·佩罗版本的故事加以改编,这就有了现在的《格林童话》。

这与德意志当时的状况有关。

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三十年战争(The Thirty Years' War,1618年—1648年),导致德意志各个邦国分崩离析,而拿破仑的占领更是增加了人们的危机意识,于是,统一强大就成了德意志民族的主要诉求。

三十年战争早期的白山战役 | 画家:Peter Snayers

文人们将这种“统一强大”的理想诉诸笔端,希望借此增强民族意识。

1760年代到1780年代,德意志盛行起“狂飙突进运动”(德语:Sturm und Drang)。

其中,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这一运动的典型代表作品。

所谓“狂飙突进”,来自科林格的同名戏剧,表达了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而这一运动也突破了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转而崇尚自然与自由

当时的民间文学,同样崇尚自然与自由。

所以,那时的文人格外热衷于收集民间传说与民歌民谣,认为只有民间文学才能真正体现德意志民族生活和精神

“狂飙突进运动”为后来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打下了坚实基础,并被浪漫主义运动取代。

当时著名的语言学家格林兄弟正是成长于德国浪漫主义的高峰期,所以他们也参加了民间故事的收集工作。

1989年版1000马克上的格林兄弟

因为收集改编的明确目标是期望国家统一富强,所以这部童话也具有教化意义

夏尔·佩罗版本的灰姑娘柔弱善良,格林兄弟则将她改编成了健壮而积极向上的日耳曼少女

而帮助灰姑娘的仙女也被改编成了母亲坟头的愿望树

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面红、手粗,这与动画里纤细娇柔的金发公主确实有点区别,却有了更强的说服力:受到不公平待遇,更应该坚强成长。

也许动画片里灰姑娘纤弱的形象过于深入人心,1981年美国女作家柯莉特·陶琳提出了“灰姑娘情结”(Cinderella Complex)这一概念,用来形容很多女性对独立的畏惧

这么一看,古早的很多文学影视作品可能都带有一点“灰姑娘情结”。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样的角色也在减少。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创作者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人忽视的中国故事。

期待他们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元化的精彩童话作品~

也许有些童话故事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治愈,但是却能在不同的时代,获得不一样的诠释,给予我们新的人生启示与审美体验,这也是童话亘古弥新的原因所在吧。

你还了解哪些著名童话背后的真相呢?

欢迎留言和阿研分享~

实习生:小津 | 编辑:圆月亮

图文资料整理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