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组家 > 杂谈 > 正文

​苏州:城北门户浒墅关

2024-09-21 21:30 来源:网络 点击:

苏州:城北门户浒墅关

苏州城北二十余里有一大镇。镇名浒墅关,简称浒关,有时还被叫做“关廊”。镇边农民上街,常说:“到关廊去。”这“关”似乎成为了这一地名的重点。初闻“浒墅关”,会以为它和“雁门关”“山海关”一样,有耸峙的雄关,有险峻的隘口;会有动人的抗敌故事,甚至会产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遐想,因为它毕竟是苏州城北的门户。然而到实地一看,情况完全不是这样。那里既无雄关,亦非隘口,水陆交通还特别方便。细查历史,这里除太平天国攻打苏州、新四军老六团夜袭车站,几乎没发生过什么战事。这里为什么叫浒墅关?不由人不猜度。

杭兴微/摄

1

陶开俭/绘

2

战争对于经济的破坏是致命的。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李秀成部,由天京(南京)出发一路烧杀,攻占苏州。在浒墅关曾发生激烈争战。苏福省建立后,浒墅关文昌阁曾筑成水寨营垒,扼守运河。同治三年(1863),清军与太平军又在浒墅关南发生激战。短短三年中的两场战争,使浒墅关遍体鳞伤。大量富户不是被杀被掠,就是挟资外逃。大量店肆不是被烧就是被劫,只能关门打烊。使浒墅关留下一片凄凉。据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记载:苏州城北“二三十里无居民”“竟日不逢一人”。从那时起,苏锡地区开始流传起一句民谣:“金荡口,银黄埭,洋铅皮皮浒墅关”。一等一的钞关大镇,被欺落成三流破镇,可见那场战争对浒关的伤害。

但浒关毕竟水陆交通便捷,拥有各种人才。战争结束后,迅速医治创伤,钞关没有了,但家庭手工业、民族工商业发展起来了。

席草业是浒墅关的一大传统产业。在北宋时浒关草席已成为贡品,有“龙席”之誉。“浒墅关乡村妇女,织席者十之八九……席之肆,席机之匠,唯浒墅有之,而南津、北津,通安桥等席市,每日千百人群,凡四方商贾,皆集贩于此,而宾旅过关者亦必买下焉。……虽虎丘亦以席名,皆不及(浒关)也”(清道光《浒墅关志)。此时这一行业率先得到恢复,以致慈禧太后还派人到浒墅关选购“油朴”“双草”等名席。到民国时,浒关镇运河两岸的席店草行鳞次栉比。所谓:“月有商人云集,日有五乡席贸。”

养蚕、剿丝业也迅速得到发展。宣统初年,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迁来浒关,更名为:江苏省女子蚕业学堂,特别是第三任校长郑辟疆于1938年任职后,提出“要改进我国的养蚕业,首先要从改良蚕种入手”的思路后,浒关的蚕种场如雨后春笋。大有蚕种场,在短短几年中,开设了12个分场。镇上又开设了虎疁、天远、永新、三和等二十余家,年产蚕种60余万张,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不仅分销全国,还远销阿富汗、缅甸、日本等周边国家。

蚕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剿丝业的发展。1925年女蚕校开始置办设备,在学校南侧辟地建实验代缫丝厂。改变了以往一家一户缫“土丝”的情况。1935年,周元勋在浒关义桥头创建江南丝厂,引进环球式立缫车208台。这在当时,是最现代化的工厂。在此之前,民族企业家祝兰舫从德国购进造纸机,在浒关开办“华章纸业有限公司”,这就是“苏州红叶纸厂”的前身。

1949年4月27日浒墅关解放,这里曾成为吴县政府所在地。当地工商业经公私合营,对私改造,国家投资新建等,使这里成为拥有部(省)、市属企业41家,吴县县属工业企业18家的工业重镇。这不仅在吴县首屈一指,在江苏省也是少有的。获得“江苏百家名镇,浒墅关第一镇”的美誉,绝非虚名浪得。

愿苏州城北的浒墅关,辉煌再灿,并不断超越前代。

(原载于《姑苏晚报》2018年07月08日 A11版)

作者:张志新

编辑:赵晨民